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杨修之死》阅读感想

时间:

【精】《杨修之死》阅读感想(实用3篇)

【精】《杨修之死》阅读感想(实用3篇)

《杨修之死》阅读感想1

  杨修是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他的“鸡肋事件”更是妇孺皆知,他的死因连小孩子都耳熟能详。而我认为,杨修之死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他太张狂了。

  杨修的张狂是一步步发展下去的,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因此,首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杨修的毁灭之路。

  最初,是最典型、最家喻户晓的例子。话所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曹操随意题“一合酥”三字置于案头,随即离开了,回来时却发现杨修已与众人分食了酥饼。杨修不经请示就动领导的东西,这不是当面给领导掴耳光吗?虽然曹操题字的确是“一人一口酥”的意思,但在嫉贤妒能的曹操手下,杨修竟然锋芒毕露,这不是目无领导,过于张狂吗?曹操必然生气了。

  这还是生活小事,可接下来杨修却张狂地掺手进来了。从政人士都一定深谙一点:从政如螳螂捕蝉,续稳、准、狠。而“稳”正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杨修却贸然加入曹植与曹丕的王位斗争中,甚至在曹操眼皮底下教曹植作弊,这种张狂,目无法纪的作为令曹操颇为愤怒,还连累了曹植。

  最后就是杨修之死的直接导火索————“鸡肋事件”。曹操出师斜谷界口,却被蜀军逼得进退维谷,无奈吟出“鸡肋”二字。夏侯淳却把他当做军令传下去,结果杨修便令军士收拾行装。结果他被曹操抓住把柄,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斩首。假如杨修只作心知肚明,不将“鸡肋”隐意宣传开来的话,他或许还有救。只可惜他过于张狂,一心想表现自己,不经请示随意命令军队,才惹祸上身,留下千古恨。

  经过了杨修之死的警醒,那我们是否便应不“张”不“放”,只求内敛呢?答案非常明确,是否定的。由此我们需要在张狂与内敛间求得一个平均值,掌握一个“度”,那便是张扬了。

  毛遂自荐便是个典型的例子。毛遂是赵平原君门下一个名声戋戋、身份卑微的门客。他平日毫无锋芒,人们都认为他很平庸。有一次,秦国入侵,包围了赵首都邯郸,赵王心急火燎,急忙派平原君去楚求救。平原君想挑出二十个精英门客作为随员,经过精挑细选,却只有十九个满意。正愁之时,只见毛遂主动推荐自己,经过一番讨论,他成功被编入队伍。到达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结盟的事,半天未果。毛遂又及时地站出来,以刀剑胁迫加上激烈言辞的劝诫说服了他,并歃血结盟,最终救下了邯郸,毛遂也成了平原君门下的贵客。

  这个故事深刻地告诉我们,平日里需要冷静、潜伏,而不是张狂,直到契机出现,我们就可以抓住它,张扬地展示自己,才能获得最好的结果。

  对于我们这些渴望独立,渴望展示自我的特点,我们更需要张扬的个性,y用张扬来展示自我。如果人的美是花粉,张扬就是传播花粉的蝴蝶;如果人的美是千里马,张扬就是千里马的嘶鸣;如果人的美是月亮,张扬就是发射在月球上的日光。但张扬需要有度,否则便会如杨修般的祸从口出,遗恨终身。因此,张扬不张狂,自信不自负,才是我们应掌握的个性。

《杨修之死》阅读感想2

  曾几何时,我看到过这样一个词“过刚易折”,当时我不懂这个词的含义,现在想来,这个词放在杨修身上实在是合适不过了。

  杨修思维敏捷,智谋过人,但他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在平常生活中不仅屡犯曹操忌讳,更是干涉了曹操选定继承人的内政。所以最后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首,这件事值得后人深思。

  其实说到底,杨修的死在于他不懂得收敛锋芒,而越王勾践的性格却与此大不相同。

  在越国将要被灭国时,身为越王的勾践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拼死守国,保全自己身为王的“荣耀”;二是忍辱负重,保全实力伺机复国。勾践选择了第二种,勾践在吴国被吴王当作马夫,受尽了羞辱。但是却一直隐忍不发,最后终于灭了吴国。

  相比之下,我十分欣赏勾践的做法。这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将来越国复国埋下了成功的种子。勾践极具聪明才智,他能复国的原因就在于懂得审时度势,能把握何时含蓄内敛,何时锋芒毕露的时机。

  勾践的臣子文种,又是和杨修相似的情况。文种和范蠡是助勾践复国的有功之臣。在越国复国后,范蠡便发现了越王是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便退隐江湖并给文种留下忠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希望他也能激流勇退,免遭杀身之祸,然而文种一意孤行,不愿离去,最终被逼自刎。

  杨修、文种两人的死,令人唏嘘不已,也同样令人深思。在当今社会上,审时度势也是一项职场法则,要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锋芒毕露便易遭人嫉恨,为人陷害,因此做事审时度势是十分必要的。

《杨修之死》阅读感想3

  看完三国时期的故事《杨修之死》后,我感慨万千。一个才华不浅,学问也不错的人,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呢?杨修之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他自己。他虽然有些才华,却很不谦虚,常常在曹操面前卖弄自己的学问,甚至是耍点小聪明。这时间一久,自然遭到了曹操的妒忌和怨恨,最后终遭不幸。

  从发生的很多事情之上都是看出这个人的小聪明没有用在点子上。有一次曹操要修花园,花园完工之后,曹操在门上写下了一个“活”字,大家都不明白。后来杨修知道这件事后,告诉工匠们说,这门里面一个活,就是“阔”,意思是你们这大门建的太宽阔了,最后工匠们按照杨修的意思重新动工。曹操看完之后很满意,在得知是杨修的主意后心生不快。然后还有后面的“一盒酥”的一人一口酥、“梦中杀人事件”、指点曹植应对曹操的问话,“鸡肋”的撤兵,都是杨修自以为是,爱耍小聪明的性格造成的,怪不得别人,完全是咎由自取。曹操手下有大智慧的人比比皆是,就没有人能看出点端倪吗?很多人都能看出,但却不点破,这才大智慧。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杨修之死的总结非常到位,“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寥寥数字,一针见血地指出,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经过分吃“一盒酥”,一语道破“梦中杀人事件”,暗中指点“曹植应对曹操的询问”,再到最后因“一根鸡肋”而扰乱军心。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冒犯曹操,最终自己丢了性命。可惜的是,自认为聪明的杨修至死也没有明白其中的道理,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典型代表啊。

  所以呀,做人不要去耍小聪明,脚踏实地,当你把别人当傻瓜时,你就最大的傻瓜!

【精】《杨修之死》阅读感想(实用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