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小学一年级数学PPT

时间:

小学一年级数学PPT(共5篇)

“月亮悬于心上”为你分享5篇“小学一年级数学PPT”,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小学数学的ppt课件

教学目的: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几张 不同颜色彩笔几支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口算分数乘法

2、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3、 求18的 是多少,可以用18× ,也可以用18÷,所以,18÷4=18×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以旧引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识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法、倒数,大家掌握得还不错,这节课,老师将前面学习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来给大家变个新花样,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内容――分数除法。(出示课题)

三、学习新课。

(一)、出示幻灯片 涂一涂、算一算

1,学生读题。

2,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平分纸张,并分析观察记录。

先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7份,将其中的4份涂成同一种颜色,(强调:这便是一张纸的 。)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再将这2份中的一份涂成另一种颜色,数数看第二次涂的颜色是几份,占这张纸的几份。

学生边数边回答: ,并记录。

将个别学生涂的相同结果不同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看。

3,再引导学生, 里面有4个 ,将4个 平均分成2份,每份便是2个 ,即: 。还可以理解成, 的 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可以列成乘法算式。

4,出示幻灯片,列算式: ÷2= 或 × =

5, ÷2表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自己动手折叠的长方形或根据自己在整数除法理解的意义的基础上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理解解决分数除法的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为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做必要准备。]

(二)、出示幻灯片,涂一涂、算一算

1、集体读题。让学生观察这道题与上道题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老师总结引导。

2、引导学生动手折纸,分析观察并记录。

先将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7份,将其中的4份涂成同一种颜色,(强调:这便是一张纸的 。)然后再将这这张纸横折平均分成3份,再将这 中3份中的一份涂成另一种颜色,数数看第二次涂的颜色是几份,占这张纸的几份。是 的几分之几?

方法同上,学生小组内动手折,教师巡回指导。

展示学生中的涂的不同的形式。

3、 学生汇报自己折的结果。

第二次涂色的是4小份,这张纸共分成了21份。占这张纸的 。

4、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将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相当于求 的 是多少 ?列式:出示幻灯片:

÷3

=

=

学生集体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再次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计算的方法,自己总结计算的方法,自己运用计算方法,尽量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仅在学生的疑惑处或计算的关键处给以提示或强调。)

(三)、练习课本第26页 想一想、填一填

学生分组计算

指名回答。

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习题和答案,发现了什么?

汇报交流结果。

小结:分数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整数得倒数。

(强调:零为什么要除外?)

四、练习。

1、课本第26页试一试。

强调:一定要把“÷”改写成 “×”。

2、口算下面各题。

3、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优化算法,进一步对所学方法进行巩固,感悟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自主学数学 。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一)

÷2= × = ÷3= × =

分数除以一个整数(零除外)等于乘以这个整数得倒数

[小学数学的ppt课件]

篇2:小学数学获奖课件ppt

《认识几分之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64~65页的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

教材简析:

《认识几分之一》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苏教版教材中有关“认识分数(第一课时)”分三个阶段学习:第一阶段在三年级上册认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第二阶段在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第三阶段在五年级下册认识单位“1”,认识分数意义和分数单位。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之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一份的方法。本课时内容不仅为本单元学习几分之几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基础,也为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打下了根基。因此,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认识分数的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设计理念:

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份里有时有几个物体,物体的个数会直接干扰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能够突破这样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从分数的份数定义入手,始终关注每份和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强调分母和分子表示的意义,从而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到认识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认识分数教学上的一次飞跃,跨度比较大。理解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并不难,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对学生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三年级孩子来说,由于分的是一些具象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他们比较关注表示的个数与总个数的关系,而忽略了表示的份数与平均分的份数的关系,因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知识逻辑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步一个台阶地“拾级而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②使学生能用几分之一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出相应的几分之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认识分数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两个及其以上物体占整体的几分之一,能够把个数与份数区别开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板书贴图

2.学生准备

每人2张作业纸、一支水彩笔、1把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寻知识起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情境图:创设春游的情境。

(二)联系生活,复习旧知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

【设计意图:课的伊始创设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春游情境,为新知的引入拉启了一个良好的序幕,使枯燥的数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通过春游分食品,既复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是“一箭双雕”。该环节摈弃了惯用的复习模式,切实做到了在情境中复习旧知,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唤醒了学生原有的旧知存储。】

二、引导探究,构建知识模型

(1)感知整体,初步认识

1.出示图:将2瓶水平均分成两份。

(1)提出问题,激发思考。

怎样用分数表示分矿泉水的结果?

(2)感受整体,共同交流。

①用集合圈表示整体,用虚线表示分割。

②探讨二分之一表示的意思。

2.出示图:将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

(1)引导学生再次感知整体。

用集合圈表示整体。

(2)展示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3)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

(二)动手操作,加强认识

1.出示图:将8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

2.提出问题。

把8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这些苹果的几分之几?

3.动手操作。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动手分一分。

4.汇报交流。

(三)比较深化,揭示课题

1.苹果总个数不同,每份个数也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2.不管有多少个苹果或多少瓶水,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二分之一。

3.揭示课题:认识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遵循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形象,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含义,使抽象的分数概念对于学生而言变得具体和生动起来,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建构起分数的恰当的概念意象,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理解。切实做到了淡化概念,注重实质,使学生建构的过程得以凸显,内化的知识得到外显。

[小学数学获奖课件ppt]

篇3:小学数学ppt课件厘米

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整理了小学数学厘米的ppt课件,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3.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4.培养动手能力和主动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

刻度尺一把,5厘米的纸条,图钉,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别针,花生。

学具:

刻度尺一把,三角尺,一根绳子,新的铅笔一支,较长的纸条,一角的硬币。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景设置,用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估计和测量

提问:你能说一说你的课桌有多长吗?你知道你的数学课本有多长吗?(提示:左、右小组分开测量。可以用你有的东西比一比,测一测)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1)在刚才的实际测量当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5颗别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4个三角形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同一边量出的结果不一样呢?

(2)实际生活中人们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也就是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测量,这会带来交流的不方便,那么我们需要统一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有那些吗?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1)我们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请同学们拿出直尺,观察一下,直尺上有些什么?(大小刻度、数字、厘米)观察这把直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厘米,也就是说直尺以1厘米为单位。)

(2)今天我们来学习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

(3)板书课题。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请你刻度尺和图钉的长比一比,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

(3)请你用刻度尺比一比自己那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三.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卡的量。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 )厘米。(取整数)

一��: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 )厘米。(取整数)

四.巩固反馈

五.发展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讨论交流,想办法。可以有很多方法。

六.全课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

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因此教学重点是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使学生建立起单位长度的观念。在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如下:

一、联系学生生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愿望。 在新授课教学开始之前,我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询问学生身体高度导入新课。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不仅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厘米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也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参与学习过程,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2、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4、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看、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1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小学数学ppt课件厘米]

篇4:小学一年级数学PPT

小学一年级数学PPT

小学一年级数学PPT

一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和边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能辨别、区分这两种图形。

3、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在操作和观察中让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用多种方法正确地摆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体验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认一认,说一说。

出示长方形,请学生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请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二、折一折。

1、拿出每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纸,师生共同操作。

(1)引导学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对折,边要对齐,看上下两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两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对折,方法同上。

然后把正方形纸的`两个斜对着的角对齐,折后观察折痕两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继续对折一次,观察折出的几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条边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2)用长方形纸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的边长怎么样。

要求学生先思考:怎样折长方形的纸,就能使分成的两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动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再翻开课本进行核对。

(3)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一边与正方形边长相等)先将两个图形重叠在一起,让学生观察:两个图形的边有什么关系?如图:

2、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获?3、学做风车。

(1)先出示一个风车,将风车展开,让学生观察风车是由什么图形剪拼成的。

(2)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个风车该怎么做。

学生动手操作。(先将长方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动手做成一个风车)如图:书P27风车图。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图形的拼组(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等方法,加深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对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初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弄清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并能进行判断

教学难点:

图形的分解与组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下列图形的题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长方形正方形()

三角形()圆()

2、用小棒分别摆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个。

二、新授。

1、取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长方形纸,如让学生思考,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呢?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两个这样的长方形可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可拼成一个长方形。

2、出事先准备好的四个小正方形,让学生想一想有几种摆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摆出几种图形。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手画)

4、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你能用一个圆剪成一个正方形吗?(通过对圆的折剪,进一步加深对正方形边的特征的了解)

5、请学生拿出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分组合作,自由拼摆图形,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学生独立拼摆,再进行汇报,教师应对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肯定。

2、完成教科书P29练习六第1题

先引导学生想象拼组后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再让学生动手操作。

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图形的拼组(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3、通过练习检验学习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

让学生指出哪些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

2、在长方体下面的括号里面画“”,正方体的下面括号里面“√”。

3、口答。

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二、新授。

1、取出两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取出三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3、取出八个正方体,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教师:通过学生自由拼摆,让学生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以及之间的关系。

4、取出四个长方体,如:可以拼成什么图形?(一种拼成长方体,一种拼成正方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P28“做一做”。

通过用长方形纸做一个圆筒,让学生体会面可以围成体。

2、完成教科书P29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3、完成教科书P29第四题。

先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正确的划线连接。

4、完成教科书P29第五题。

观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关系?

(2)第一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3)第二行和哪几行有关系?

(4)你发现了什么?

(5)图中缺了几块?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5、完成教科书P30第六题。

先观察熊猫图,找出图中熊猫的脸部特征,再结合拼图想一想,怎样才能拼出一个正确的熊猫脸。

6、完成教科书P30第七题

篇5:数学ppt课件

数学ppt课件模板

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

基础数学的知识与运用是个人与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的精炼早在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古印度内的古代数学文本内便可观见.从那时开始,其发展便持续不断地有小幅度的进展.但当时的.代数学和几何学长久以来仍处于独立的状态。

代数学可以说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数学”.可以说每一个人从小时候开始学数数起,最先接触到的数学就是代数学.而数学作为一个研究“数”的学科,代数学也是数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几何学则是最早开始被人们研究的数学分支。

下面是数学ppt课件模板,可直接下载。

数学ppt课件模板

小学一年级数学PPT(共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