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实验设计方案

时间:

实验设计方案7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7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1324个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实验设计方案7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欢迎参阅。

实验设计方案7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方案1

  一、【实验题目】:

  印刷条件对预涂膜覆膜质量影响探究

  二、【实验设计思路】:

  影响覆膜质量因素主要分为两类,即覆膜工艺的影响和印刷条件的影响。覆膜工艺的影响无疑是覆膜的温度、速度、压力三种因素。往往此刻对于覆膜质量影响因素大多是研究到覆膜工艺(温度、速度、压力)的影响因素如出现:打皱、起泡、卷曲、出膜、亏膜、搭边痕的质量因素。而很少研究印刷条件对覆膜质量的影响。而往往有些时候就是由于印刷条件的因素才影响了覆膜的质量。基于如此这次试验研究的方向就是在规定必须的覆膜条件,经过改变样张印刷所需条件进行打样并将其做预涂膜处理。最终的实验结果是为了探讨印刷条件是如何影响预涂膜质量,是否有必须的规律可循。最终以此为依据确定印刷品覆膜所适宜的最佳印刷条件。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

  (1)IGT印刷适性仪、预涂膜覆膜机、剥离强度仪;

  (2)油墨、铜版纸(确定规格,ph值)、BOPP预涂膜。

  四、【实验准备】:

  在IGT印刷适性仪进行试验打样,确定一般印刷打样的印刷条件范围。(温度、速度、压力大致范围)。

  五、【实验原理及步骤】:

  (1)采用覆合强度指标考察覆膜质量,覆合强度的测量参考GB2T2790-1995标准进行测量。对于每个试样,从剥离力和剥离长度的关系曲线上测定平均剥离力,以N为单位,记录下至少100mm剥离长度内的剥离力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计算相应的剥离强度值。

  计算公式如下:

  σ180=FB

  式中:σ180为剥离强度(Nmm);F为剥离力(N);B为试样宽度(mm)。利用上式,计算所有试验试样的平均剥离强度、最小剥离强度和最大剥离强度,以及它们的算术平均值

  (2)利用IGT印刷适性仪在铜版纸上头进行打样。

  1、在必须的墨层厚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的情景下进行印刷实地打样,打样后将样条放在正常的印刷环境中进行干燥(干燥时间受纸张、温度、湿度的影响)。经过对不一样印刷时间间隔(、1h、、2h、、3h、、4h、、5h、、6h、、7h)的样条在预涂膜覆膜机上头进行覆膜(覆膜的压力在,温度为90e,覆膜速度为100rmin)。然后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覆膜时间间隔。

  2、在第一步所确定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的条件下,印刷压力、印刷速度必须,改变印刷墨层厚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墨层厚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覆膜的最佳墨层厚度。

  3、在前两步所得到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和最佳印刷墨层厚度的情景下,控制印刷压力必须,改变印刷速度(、、、、、、、、、)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速度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处理,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确定最佳的印刷速度。

  4、根据前三步的实验所得的最佳印刷时间间隔、最佳印刷墨层厚度、最佳印刷速度的情景下,改变印刷压力(200-800N)进行印刷实地打样,对不一样印刷压力下的印刷样条进行同上覆膜,在剥离强度测定仪上测试各样条的剥离强度,记录数据。

  六、【数据处理】:

  七、【实验结果】:

  八、【参考文献】:

  齐晓堃,印刷材料及适性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__.1(普通高等教育印刷工程本科规划教材)

  许文才,包装印刷与印后加工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__.8(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冯瑞乾,印刷原理及工艺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4(高等学校印刷工程类教材)

  GB-T2790-1995,胶粘剂180b剥离强度试验方法挠性材料对刚性材料[S]

  

实验设计方案2

  1实验器材

  低频信号发生器(EE1641C型),便携式电脑小音箱,仿真蝴蝶(冰箱贴),BNC转双鳄鱼夹线。

  2演示方法

  演示声音具有“音调”这一特性

  将仿真蝴蝶用胶水粘在音箱的纸盆上,用BNC转双鳄鱼夹线将低频信号发生器与音箱相连。经过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选择”按钮,使信号源的频率在“10”、“100”、“1K”三个档位之间进行切换。这时,音箱既能够发出低沉的声音也能够发出尖锐的甚至是刺耳的声音,音调变化十分显著。由此,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声音可高可低,具有“音调”这样的特性。注意事项:实际上,在调节信号源频率时,声音的响度也会发生变化。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音调的变化上,能够适当地提高音箱的音量,因为当声强大于85dB时,耳朵对各个频率声音的灵敏度基本上相等。

  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将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选择在“10”,转动“频率微调”旋钮,对信号源频率进行连续调节,能够观察到:蝴蝶振动速度发生变化的同时,声音的音调也发生了变化。蝴蝶振动加快,音调变高;振动变慢,音调变低。这样的实验现象强化了学生的直观感受,为学生作出合理猜想和进一步的实验检验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学生“频率”概念的建立。注意事项:必须要在“低频”档对信号进行“连续”调节。声音控制在低频是为了人眼能够观察到振动,对信号频率进行连续调节能够使音调以及振动速度的变化更易察觉。

  3演示用途拓展

  此套装置除了能够很好地演示“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外,还能够演示其他一些声现象,并且效果也相当不错。

  演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箱发出声音的同时,蝴蝶也在振动,音箱不发声,蝴蝶振动停止。借助于这一现象,学生能够猜想到:声音可能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演示“声音是一种波”

  将点燃的蜡烛放在音箱前,在频率较低的情景下,能够清楚地看到烛焰周期性的来回晃动,借助于此实验现象,教师能够引出“声波”的概念。

  演示“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在小音箱的喇叭口置一透明容器,将橡皮泥捏成的小球放在音箱的纸盆上,调节音箱的音量,能够控制小球的弹跳高度。小球的重量较轻,在不一样响度的声音下,小球振动幅度的变化较为明显,这一现象能够演示响度与声源的振动幅度的关系。

  演示“次声波”和“超声波”

  从“0”到“10M”顺次切换低频信号发生器的频率档位,能够发现人耳并不是所有频率的声音都能听到。借助这一现象,教师能够引出“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以上介绍的演示实验,现象新奇、直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帮忙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期望能为教师们的实际教学供给些许参考。

  

实验设计方案3

  一、研究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综合本事提高的作用

  二、实验处理:

  比较性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等组实验:普通班与实验班的比较

  三、实验变量

  1、实验自变量

  X=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

  2、实验因变量

  Y1=获取信息的本事

  Y2=合作学习的本事

  Y3=对信息评价的本事

  Y4=反省认知的本事

  Y5=自我评价的本事

  3、干扰变量及其控制

  干扰变量:(1)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一样

  (2)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的设计、使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3)学生与他本事的变化发展对这五种本事的影响。

  干扰变量的控制:

  (1)为了确保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是由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使用的作用而不是其它因素的作用,本实验研究过程中采用等组比较实验。

  (2)为避免由于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不合理而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在进行实验前应由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带头教师和学生对设计的任务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布尔什确保任务的合理性。

  (3)为降低其它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先对学生的确基本学习本事、信息素养和计算机技术水平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它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所产生的效果作预测分析,最终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时加以研究并予以排除。

  四、试验程序设计

  1、实验假设

  (1)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获取信息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3)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对信息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4)任务驱动教学法对反省认知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5)任务驱动教学法对自我评价的本事的提高有显著的作用

  2、实验对象

  在附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3)、(4)班和第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选取高二(2)、(5)班为实验对象;附中高二(3)班和第二中学高二(2)为实验组,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附中高二(4)班和第二中学高二(5)班为控制班,教学中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验实施前对学生本事进行前测,确认两班同学在这三个方面的本事相当,视为等组。

  控制1=附中高二(4)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5)班

  实验1=附中高二(3)班部分学生和二中高二(2)班

  (注:研究到前测时可能两个学校的两个班不必须全部能够分为两个等组,故从两学校的两班中分别选取部分同学构成两个等组。为不影响实验的正常、顺利进行,对不纳入实验的同学也实施同样的实验手段,但不纳入数据的统计分析中)

  3、实验过程

  本实验研究采用等组比较前测后测实验研究。

  (1)利用里克特量表对预期的实验对象进行前测,并分别从两个自然班中选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和控制组。

  (2)利用调查问卷对实验对象进行学习风格、本事结构等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已具备的本事状况,为以后的效果分析扫清障碍。

  (3)在两个学校的两个实验班的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教学资料和任务驱动基本架构是由研究者和学科教师根据研究和教学的需要共同确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行为观察记录表、反思日志表、调查问卷、里克特量表等工具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和记录。

  (4)在研究进行两个月左右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构成性检验,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进行补救。

  (5)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这三种本事的发展进行终结性检验,验证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如成立,用实验数据证明,如不成立,说明原因。

  

实验设计方案4

  后面还有多篇实验设计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1.实验假设

  2.理论依据

  三、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

  2.育人目标

  3.工作目标

  四、实验对象、方法及手段

  1.实验对象

  2.实验方法

  3.检测手段(数据统计)

  五、实验原则

  六、实验资料

  七、实验过程(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起止时间)

  具体做法:①②③

  2.实施阶段(起止时间)

  具体做法:①②③

  3.总结阶段(起止时间)

  具体做法:①②③

  八、保证措施

  九、成果表现形式

  十、课题组构成

  

实验设计方案5

  实验名称:土壤中分离产生α-淀粉酶的菌种

  一.实验目的`

  1、学习从土壤中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与方法。

  2、学习、掌握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3、对提取的土样进行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培养,并进行简单的形态鉴定

  4、对简单鉴定后的微生物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并由鉴定结果查伯杰氏手册以确定分离出微生物的品种。

  二.实验原理

  α-淀粉酶是一种液化型淀粉酶,它的产生菌芽孢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在包含淀粉类物质的土壤等样品中。

  从自然界筛选菌种的具体做法,大致能够分成以下四个步骤:采样、增殖培养、纯种分离和性能测定。

  1、采样:即采集含菌的样品

  采集含菌样品前应调查研究一下自我打算筛选的微生物在哪些地方分布最多,然后才可着手做各项具体工作。在土壤中几乎各种微生物都能够找到,因而土壤可说是微生物的大本营。在土壤中,数量最多的当推细菌,其次是放线菌,第三霉菌,酵母菌最少。除土壤以外,其他各类物体上都有相应的占优势生长的微生物。例如枯枝、烂叶、腐土和朽木中纤维素分解菌较多,厨房土壤、面粉加工厂和菜园土壤中淀粉的分解菌较多,果实、蜜饯表面酵母菌较多;蔬菜牛奶中乳酸菌较多,油田、炼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石油分解菌较多等。

  2、增殖培养(又称丰富培养)

  增殖培养就是在所采集的土壤等含菌样品中加入某些物质,并创造一些有利于待分离微生物生长的其他条件,使能分解利用这类物质的微生物很多繁殖,从而便于我们从其中分离到这类微生物。所以,增殖培养事实上是选择性培养基的一种实际应用。

  3、纯种分离

  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都应用纯种微生物进行生产。经过上述的增殖培养只能说我们要分离的微生物从数量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从而提高了筛选的效率,可是要得到纯种微生物就必须进行纯种分离。

  纯种分离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法、单孢子或单细胞分离法、菌丝尖端切割法等。

  三.实验材料

  1、器材:

  小铁铲和无菌纸或袋、培养皿、载玻片、盖玻片、普通光学显微镜、量筒、滴管、吸水纸、无菌水试管(每支水)、烧杯、三角瓶、电炉、玻璃棒、接种环、镊子、搪瓷杯、恒温培养箱、高温灭菌锅、移液枪(枪头)、天平、滤纸、pH试纸等。2、试剂: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原料(牛肉膏、NaCl、琼脂、蛋白胨)、Lugol氏碘液、.2%可溶性淀粉液、结晶紫染液、番红染液、碘液、95%乙醇、.5%番红水染液、无菌水等。3、土样:取自桂林师专1栋宿舍楼后面土壤,地下1cm左右。

  四.实验方法步骤

  1、采集土样带上小铁铲和无菌袋到土豆地采集较细碎土壤

  2、样品稀释在无菌纸上称取样品1g,放入1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手摇1分钟使土和水充分混合。用1mL无菌吸管吸取.5mL注入无菌水试管中,梯度稀释至1。

  3、分离用稀释样品的同支吸管分别依次从1、1、1样品稀释液中,吸取lmL,注入无菌培养皿中,然后倒入灭菌并融化冷至5℃左右的固体培养基,细心摇动冷凝后,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48小时。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3g;琼脂;左右;1ml水定容。

  4、初步鉴定对多种菌进行形态特征的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以及芽孢染色观察,记录结果。

  5、α-淀粉酶鉴定

  6、1)实验原理:

  细菌能否产生α-淀粉酶主要依据是鉴定有能否分解淀粉。α-淀粉酶该酶能够把淀粉分解,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2)步骤:

  将培养的的各种待测菌种接种在包含.2%淀粉液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培养基的配制—称取蛋白胨;;牛肉膏.3g;可溶性淀粉.2g;琼脂;左右;1ml水定容(注:先将可溶性淀粉加少量蒸馏水调成糊状,再加到溶化好的培养基中,调匀),倒置于37℃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后,取出平板,向皿中注入l滴Lugol氏碘液,因淀粉遇碘变蓝色,如菌落周围有无色圈,说明该菌能分解淀粉。

  8、纯化从平板上选取淀粉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较大的菌落,用接种环沾取少量培养物至斜

  面上,并进行2-3次划线分离,挑取单菌落至斜面上,培养后观察菌苔生长情景并镜检验证为纯培养。

  四.实验结果

  五.个人总结

  1、在分离实验中,原土样的1-3gmL浓度中得到5种不一样的能够分解淀粉的菌落,经初步淀粉酶实验,1号菌的淀粉分解圈大,2号、3号、4号次之,5号最小。

  2、在淀粉酶试验中,3号培养基感染杂菌,出现不一样菌落,故后面不再对其处理;其它菌种均得到较纯的单菌落,淀粉酶实验结果不变,与上头相同。

  3、各种菌落的革兰氏染色中大部分为阳性,菌体形态多为椭圆形趋于杆状,仅有4号菌为阴性;5号菌菌落难以挑故过没能进行染色。

  4、1号、2号、4号经划线纯化均得到单菌落,5号菌没能划出单菌落;综合分析能够判定,1号菌即为优良的淀粉酶产生菌,即为枯草芽孢杆菌。

  5、本次实验遇到一件让人颇为尴尬的事情,那就是实验所用酒精灯的酒精被煤油替换,连消毒棉也是煤油的,因为使用煤油产生很多的黑烟,导致很多颗粒吸附在实验器具上,其气味也难以忍受,故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了使用,引起带来的影响尚不明确。

  

实验设计方案6

  发展节水型水产养殖、种植模式,进化水质节俭用水,清除鱼池中有机质带来的污染,绿化池塘有效提高池塘利用率,把池塘效益最大化除了优化水产品的品种结构外,还能够开发利用水面及水面以上的空间。这是未来池塘养殖的发展趋势。利用池塘养殖空间,水下养鱼,水面种菜,是发展水池养殖与种植相结合的方向之一。鱼的生存生长产生的废物,恰好是水生蔬菜所必须的营养。精养鱼池的肥水实际上是无土栽培的营养液。在池塘蔬菜种植和水产养殖的结合中,要根据重庆地区池塘养殖的模式和特点,结合当地的气候季节变化,如何因事利导,趋利避害,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品种搭配采取相适应的种养技术,是我们鱼菜共生实验成功的关键。根据上述思路制定设计方案如下:

  一、设计目标

  我场位于璧山县城与狮子镇之间,养殖水源已严重污染,河水无法使用。其净化池水水质减少循环已成头等大事。

  1。鱼菜共生池全年不因养鱼投饲料污染水质而换水(确因天旱池水枯竭,只能适当补给)。利用蔬菜汲取池中氨、氮、磷等剩余元素净化水质到达不换水的目的。

  2。鱼产量1000公斤亩、蔬每亩500公斤。

  3。比较池鱼产量1000公斤亩。

  二、设计方案

  由于该实验在重庆地区属初试,在全国也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能够借鉴,所以在种植蔬菜的浮床用材方面,既要研究浮力,又要与就地取材、低成本原则相结合研究:

  1。浮床:

  ①用竹子做浮筐,在浮筐上用聚乙烯网布作浮床的面和底。使其面、底中空高度在10cm左右、面部开孔植菜,底部透水供菜营养、并防鱼吃菜根。

  ②用塑料管做浮筐,其他同①。

  ③用板房填充泡沫作浮床开孔植菜,但下部分需网布防鱼吃菜根。

  ④利用竹块定型,同样用网布上下隔两层,然后在四角用竹棍定植在池中,靠四角竹棍支撑重量,成本最低。

  2。植菜的品种:适应水生的品种。

  ①空心菜:生长期4—10月,时间长、产菜期长。

  ②水芹菜:生长期10—来年3月,有效利用冬季延续空心菜的产量。

  ③丝瓜:需大水大肥、可搭架立体利用水面以上的空间。

  3。池鱼放养模式:结合当地养殖习惯,不回避草鱼。

  4。种植面积不超过养鱼水面的20%、不低于15%。

  三、实验场地

  试验池安排在18号鱼池、比较池与气幕增氧为同一池塘。及16号池。

  试验池18号为直角梯形,面积亩。

  

实验设计方案7

  一、实验原理

  (1)鉴定实验设计的理念:

  某些化学试剂+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化合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2)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二、目标要求

  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①初步掌握鉴定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②经过实验的操作和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本事,掌握探索实验设计技巧,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本事。

  2.难点

  根据此实验方法、原理,设计实验来鉴定常见食物的成分。

  四、实验材料

  1.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2.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3.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

  五、仪器、试剂

  1.仪器:剪刀,解剖刀,双面刀片,试管,试管架,试管夹,大小烧杯,小量筒,滴管,玻璃漏斗,水浴锅,研钵,石英砂,纱布,载玻片,盖玻片,毛笔,吸水纸,显微镜。

  2.试剂:①斐林试剂(的NaOH溶液+的CuSO4溶液);②苏丹Ⅲ染液;③双缩脲试剂;④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⑤蒸馏水。

  六、方法步骤

  1.制备试剂。

  2.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方法、步骤。

  3.脂肪的鉴定、方法、步骤。

  4.蛋白质的鉴定、方法、步骤。

  七、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我们在化学中学习过物质的鉴定,其原理是被鉴定的物质与所用的化学试剂要么发生颜色反应,要么产生沉淀,我们生物学上也采用此原理,在生物学中物质鉴定的理念是: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新课教学:(具体原理)

  ①可溶性还原糖+斐林试剂→砖红色沉淀。(水浴加热)

  ②脂肪小颗粒+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小颗粒。(要显微镜观察)

  ③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要先加A液NaOH溶液再加B液CuSO4溶液)今日,我们学习鉴定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基本方法。

  (一)、还原糖的鉴定

  1、还原糖的鉴定步骤:

  选材:苹果:洗净、去皮、切块,取5g放如研钵中制备组织样液研磨成浆:加石英砂,加5ml水研磨

  注入组织样液2ml过滤:将玻璃漏斗插入试管中,漏斗上垫一层纱布

  加斐林试剂:2ml(由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充分混合而成,不能分别加入)

  水浴加热:煮沸2min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浅蓝色→棕色→砖红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还原糖的鉴定实验:选择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近白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

  ②斐林试剂要两液混合均匀且现配现用。

  斐林试剂的配制过程示意:

  斐林试剂甲液(的NaOH溶液)按必须比例混合均匀

  斐林试剂斐林试剂乙液(的CuSO4③在鉴定尿液中是否包含葡萄糖时还能用其他那些鉴定方法

  学生回答:还能够用斑氏试剂产生砖红色沉淀;及糖尿试纸据糖的由少到多产生浅蓝、浅绿、棕或深棕色。

  (二)、脂肪的鉴定

  1、脂肪的鉴定步骤:

  取材: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取梦想薄片

  在薄片上滴2-3滴苏丹Ⅲ染液

  去浮色制片

  制成临时装片

  观察: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材料的脂肪滴,然后,转为高倍镜观察。

  结论:细胞中的圆形脂肪小颗粒已经被染成橘黄色。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脂肪的鉴定实验: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浸泡3h~4h)。

  ②该试验成功的关键是获得只包含单层细胞梦想薄片。

  ③滴苏丹Ⅲ染液染液染色2-3min,时间不宜过长,以防细胞的其他部分被染色。

  (三)、蛋白质的鉴定

  1、蛋白质的鉴定步骤:

  结论: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2、实验成功的要点:

  ①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浸泡1d~2d的黄豆种子(或用豆浆、或用鸡蛋蛋白稀释液)。

  ②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必须要先加入A液(即的NaOH溶液),再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即的CuSO4溶液)。

  ③还可设计一只加底物的试管,不加双缩脲试剂,进行空白对照,说明颜色反应的引起是蛋白质的存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而不是空气的氧化引起。

实验设计方案7篇(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